第366章 侦控升级与诈骗案(第2页)
“武清侯”朱常洛对这脑袋空空、大腹便便的家伙没有任何好感。“什么时候的事情?”
“就在昨天。”史辅明回答道。
“其他人也都是吗?”朱常洛顺手拿过昨日的简报来看。
史辅明摇头道:“这就不知道了,只有永宁伯是把话摊开来明白说的。”
朱常洛又问:“武清侯为什么邀请永宁伯去清华园?”
同样的问题,史辅明也问了史方逸。“只说小叙,没说其他的。”实际上,李国瑞发出去的邀请函详略有差。因为永宁伯在辽东没有生意,所以李国瑞就只请永宁伯到清华园上小叙,而不像给英国公的邀请函那样注明了是讨论“天津的生意”。
“好。你去吧。”朱常洛没什么要问的了。
“奴婢告退。”史辅明领命但并未立刻退下,他见奏疏已经转移完毕了,便主动走到刘若愚的身边,示意他把托盘给自己。
刘若愚默默递出托盘,史辅明默默接过托盘。就在史辅明正要转头的时候,他
又听见了皇帝声音:“王安,暗中查一查这个事情,看看武清侯邀请了哪些人到他的庄园里小叙。还有,为什么要小叙。”
“是。”王安凛然应道。
————————
京师北城,灵椿坊,顺天府署。
签押房里,府尹沈光祚正一脸愁眉地坐在大案后面,默默地看着他那封被皇帝用朱批明确驳斥的奏疏。驳文不长,就一句:卿且安心操持本府诸事,勿为国务忧劳。
沈光祚从这句话里读出了两个信息,第一个自然就是让他别管太宽,做好自己的事情。第二个则是,在皇帝陛下的规划里,开办日月银行不是一城一池的事情,而是“国务”。
又看了一会儿,沈光祚叹出一口气,他决定给暂署户部印务侍郎王纪去一封信,请他和自己联名上疏,再劝一劝皇帝。今上让宦官在全国搞什么“金钱融通”,实在很难不让沈光祚联想到先帝搞的“开矿征税”。
沈光祚打开抽屉,从里边儿拿出两张空白的稿纸。一提笔,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头。说起来,王纪和沈光祚几乎没有任何交集,沈光祚进京之后,也没有去过户部拜码头,连寒暄都找不到理由,又怎么说服人家跟自己一起上疏呢。
最后,沈光祚决定不寒暄,就去一封公文,把自己的理解与担忧告诉王纪。这时候,可怜的顺天府尹还不知道,他的倡议还没发出,其实就已经胎死腹中了。
沈光祚在稿纸落墨。有那本被退回的奏疏作为思路的铺垫,他很快就写了两段百余言。
笃,笃,笃。签押房的门被人敲响了。
“进来。”敲门的声音并未影响沈光祚。他只在砚台里补了些墨水便又继续挥毫了。来人又是顺天府推官谭世讲。“下官见过沈赞府。”
沈光祚问道:“是案子有新的进展了,还是锦衣卫又来人了?”
经过初步的走访调查,基本可以确定,发现尸体的那对老夫妇与本案无直接关联。
那户人家里确实有一个壮劳力,但这个壮劳力根本就不在北京。前年,戎政尚书黄克瓒主持京营增兵,这个壮劳力为了朝廷开出的丰厚饷银,就放弃了佃田务农的营生,成了在册的京营募兵。熊廷弼离京的时候,他又被兵部选为了经略标营兵,让熊廷弼带着北上跟建奴玩命去了。
衙役们在那家里找到的大部分碎银也是那个壮劳力从辽东寄回来的饷银。这笔每半年一汇的银子,足以让这二老一幼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但谁会嫌银子多呢,家里有空房,有人愿意租空房,他们也就租了。
这些事情查清之后,沈光祚并没有立刻放他们离开,而是继续把他们留在顺天府。这倒不是因为沈光祚还指望从他们的身上榨出些什么有用的信息,而是因为他们一旦离开了顺天府,锦衣卫很可能半道就把他们给截走了。
沈光祚深知,锦衣卫可以在巡北公署和顺天府署之间“两害取轻”,同意顺天府把证人带走。但证人一旦处于孤立状态,没有文官当面斡旋,这家人有罪没罪,可就真不好说了。对付这种有孩子的老人,锦衣卫要不了半天就能弄出一份他们想要的供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