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武清侯李家的“损失”(第2页)
而正在这石秀水清的清华园内,武清侯的嫡次子,少主李国瑞正在对刚回来的李家商队领队李来财上家法。
说是上家法,但李国瑞到底也不会亲自拿鞭子抽人。他就这么半躺在琼州黄花梨木制成的躺椅上,默默地倾听着鞭子抽在人身上的声音。
待执行家法的仆人抽完鞭子之后,李国瑞才捏着收条,一边挥舞,一边问道:“说吧,为什么?为什么才这点儿!”
挨打的时候,李来财一直忍着没吭声。他知道,在挨鞭子的时候,一定不能喊叫。不然李国瑞大概会亲自下场,而从李国瑞拿起鞭子的那一刻起,所谓的家法就不存在了。你叫得越惨,他抽得越欢。
跪在地上的李来财先给李国瑞磕了一个头,接着就这么伏在地上,忍着本能的呻吟,缓缓开口道:“小侯爷息怒,别因为小的的无能而气坏了身子。”
“别废话了。”李国瑞将收条揉成一团,砸到李来财的脑袋上。“说正事儿!”
“小的到海州卖.”李来财又磕头,可他刚说话,
话头就被李国瑞给打断了。
“不是让你去广宁卖货吗!你他娘的跑去海州干什么?”李国瑞想踹李来财一脚,但他动了一下,却没能从躺椅上起来,索性也就罢了。看上去,他就像是一只肥蛆躺椅上蠕动了一下。
“嘶~~~”李来财感觉自己的背上像是有火在烧。“广宁卖不上价。”
“你骗鬼呢!”李国瑞厉声道:“能和鞑靼人做生意,还能卖不上价!”万历四十五年,察哈尔部大汗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多次重兵掠边无果,只能效仿俺答封贡故事,屡托黄、莫二酋遣亲信夷使,通过“卑词求哀,叩关献款,送还人口,钻刀歃血”与大明休战,以祈求与明朝互市的权利。
自此,广宁便成了大明在辽地对蒙古人开放的窗口。在那里,只要是获得了朝廷或者当地官府许可的商人,便都能合法地同左翼三万户的蒙古人做的生意。现在正在北京等皇帝接见的鞑靼使团,也是从广宁进的大明。
“小侯爷,确实卖不上价啊!”李来财赶紧解释道:“去年冬天,辽北鞑靼诸部造了大灾,鞑靼商旅只肯用手里的银子买粮,而不肯买棉布和锦缎啊。”
至少在这段时间内,李国瑞的商业部署和朱家贞的商业部署很不一样。朱家贞只安排朱家的商队在海州卖粮,而李国瑞则让不同的商队在不同地方卖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商品,只要是大城,就一定会有李家商队的身影。
比如李来财这支商队携带的商品就不只有粮食,还有棉布和锦缎,他们驮着这些东西,就是估摸着卖给蒙古贵族以换取大明朝廷赏给察哈尔部的银子。这笔银子一共四万两,以年算,按月发。每个月都有鞑靼人来广宁领取,鞑靼人领了银子之后往往就地将一部分银子换成锅碗瓢盆、盐巴茶叶或者别的什么商品。而另一部分则带回去,和之前换得的锅碗瓢盆、盐巴茶叶一起由大汗林丹巴图尔分配。
可一场大雪过后,蒙古诸部灾损颇巨,好多得不到接济的低等部落民,甚至不得不冒险进入辽地向明人祈食。就连那些能从林丹巴图尔那里拿到银子的大小贵族,为了保全自己的族人也只肯花钱买粮食。而不愿意购买棉布和锦缎这种好看但不能吃的东西。
“就算蒙古人不买棉布和锦缎。那也不该才这点钱!”李国瑞躁然道。
“哎呀!”李来财听着李国瑞愈发不善的语调,整个人都开始发抖了。“小侯爷,棉布和锦缎在内市上也卖不出价。”
跑辽东或者跑山西宣大乃至跑陕北的商队,通常将自己与鞑靼人之间的交易以及发生交易的地点称作“外市”,而相应的,他们也将自己与其他大明人的交易称作“内市”。
“放屁!这些东西哪怕放在内地都是紧俏的好货。怎么可能卖不出价?”李国瑞越发怀疑面前这个该死的奴仆贪了自家的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