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使团北上之路(第2页)
所以,船上的东西很自然地被沿途守关把卡的官吏当做商品处理。既然是商品,那就得有税费、规费与孝敬。
到天津时,澳门议事会专门为此行准备的二万两路费几乎被花了个干干净净。
要去真顺着长江去了南京,再折回大运河,恐怕就得从献给皇帝的礼金里掏钱出来了。
看起来,耶稣会和澳门议事会似乎很懂大明官场的规矩,还知道带“路费呈仪”。但实际上,他们其实只知皮毛,而不知其中深意。
如果他们去了南京,并请托南京锦衣卫挂本部衙门旗,以随护的名义将他们送至北京,那这趟旅途的路费起码能省一半。
沿途守关把卡的官吏不敢查挂着锦衣卫旗帜的船,也就没有规费与孝敬这一说了。
假如耶稣会龙华民使团去南京贿买锦衣卫,那礼部的函件就能发挥超常的作用。
函件上明确写了要求他们进京面圣的内容,南京锦衣卫带他们去北京是名正言顺的护送,不会有任何问题。锦衣卫只需要确定船只里没有倭寇,就可以装作不知道船舱里有什么货物。
面圣嘛,带贡品很正常。既然税吏卡官能把船货当成商品,锦衣卫就能把船货当成贡品。谁叫礼部的函件上只写了面圣。
在人货装船、离开澳门的差不多一个月后,使团抵达天津,标志着这段走走停停、不断孝敬的旅途终于结束了。
天津,原名直沽。明惠宗建文二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从直沽发兵南京,与其侄子朱允炆展开了并不漫长的皇位争夺战。两年后,洪武三十五年、同建文四年,明太宗朱棣即位,年号永乐。
为了纪念“靖难”壮举,朱棣改“直沽”为“天津”。“天”即天子,而“津”则是渡口。故所谓“天津”即“天子渡河之地”。永乐二年,在三岔河口西南小直沽一带,设卫筑城,称天津卫。
永乐三年和四年,朱棣又分别设置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永乐初,三卫共有屯田兵一万六千名,负责拱卫京师。万历四十八年,天津三卫有兵几何已不可考。
“佛郎机人?”因为每天都有各种货船顺流而上赶赴北京,所以直到停船之后半个时辰,天津卫指挥佥事姜廣纯才带着一队卫兵登上耶稣会使团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