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子有利 作品

总结彩蛋得失预告龙套

  总结·彩蛋·得失·预告·龙套

  简单说,第二卷是比较失败的篇幅。

  十分制,给自己打四分,有些章节写得不错,营造了氛围感、画面感,有些章节很生硬。

  这也没办法,连载有压力,状态总有好坏之分,各位多多担待。

  总体来说,第一卷的故事风格,偏于传奇公案;第二卷的故事风格,偏于帮派纷争。

  风格不同,行文和内容必定有所调整。

  有读者说,第一次喜欢一个故事,但讨厌主角团。

  这挺好,我将其视作很高的评价,因为这说明我没有在不经意间去美化土匪流氓。

  老话说得好!

  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书中也曾经说过,善恶不能相混,功过不能相抵。

  土匪杀鬼子,他也还是土匪,算不得英雄。

  英雄合该有三分匪气,但有匪气的未必是英雄。

  还有不少读者说有些章节画面感很强,像影视剧,您捧我,我确实是有意识的营造这种效果。

  临近尾声,有些人物行为遭到读者厌恶。

  对此,我能理解,但我更看重的是,其行为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只要符合,在我看来就可以。

  说几个重要人物和争议。

  【江小道】

  很多读者认为,小道很蠢、很莽、没有脑子。

  我个人不太认可,两次“连珠成串”、法轮寺诛杀白国屏,以及借毛子当幌子杀鬼子,足以证明小道并不傻,但他确实有局限。

  大家可以这样理解,小道是个眼界狭窄的战术家,他能办成一件事,并且成功率很高。

  但他缺乏远见,惯于把一件事孤立看待,纷繁复杂时,他也能抽丝剥茧,但却往往容易忽略且难以把握大局变迁。

  对此,小妍是个补充,身体残疾,让她注定无法身在第一线,却更像是一个战略家。

  这也符合水火相济的设定。

  后续,小道的行为,也比较符合“千日交心千日好,一日恩消义成灰”的判词。

  另外,时至今日,仍然偶尔有新读者在喷:小道这种穷横性格,凭啥能活这么大?

  我知道,这是阅读惯性使然,很多人都默认主角自幼父母双亡。

  但我在第一章写得很清楚!

  小道开篇十三岁,十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他当孤儿,只有一年时间。

  正是在这一年时间里,他闯了祸,差点遭殃,幸好遇见江城海。

  可人家先前有父母照顾呀!凭啥不能活这么大?

  无语!

  麻烦大伙儿帮我怼两句(坏笑)!

  【胡小妍】

  小妍是典型的猛虎嗅蔷薇。

  她对四风口和小花极其宠溺,对潜在的敌人极其冷血。

  对于底层,她有一丝共情,从对喇叭嘴、福龙的态度,以及愿意承担工人赔偿可以看出。

  小妍的残忍,跟童年经历有关,也跟江城海后天培养有关,个人认为,其行为站得住脚。

  嗯,以我为准,我是学心理的(苦笑,劝退)。

  【宫保南】

  关于老七的伏笔,在卷一·五十六章有提过。

  当时,江城海和许如清有过一段对话:

  “老七,啥都挺好,就是想法太多,我总觉得他指不定哪天就把自己绕进去了。”

  江城海在时,宫保南在孩子的问题上,就经常容易出岔子,不是不忠心,而是这份拧巴。

  在小雪这件事上,老七因为毒杀和对白雨晴的承诺,确实把自己绕进去了。

  【关伟】

  关伟关伟是周云甫招子(眼睛)这件事,他跟张九爷走得那么近,已经在暗示了。

  还有一处暗示,出现在卷二·四十九章。

  当时,关伟和宫保南二次被捕入狱,大伙儿细品两人的谈话。

  宫保南直呼周云甫大名,而关伟一口一个老爷子,心里想的也是老爷子会不会救他们。

  由此便能看出亲疏远近。

  还有卷二·六十九章,小道问他,是不是来过城东秘宅。

  【沈国良】

  老五是叛徒的伏笔和暗示章节很多。

  卷一·二十章,老五的背景是杜家土匪内乱,少主平叛,老五出逃。

  说明他已经当过一次叛徒。

  卷一·五十六章,江城海盘问赵灵春,示意老五盯梢。

  刻意强调过,赵灵春身上从此多了一双眼睛,江城海不死,这双眼不闭。

  卷二·五十二章,老烟炮和铁疙瘩在会芳里认出赵灵春,第一个有反应的就是老五。

  卷二·六十二章,老五知道赵灵春身世后,陈万堂点破了赵灵春的身世。

  有个读者,在这里就已经猜到了。

  看得认真,提出表扬,哈哈!

  【赵国砚】

  很多读者说,劝降赵国砚的桥段,很尴尬。

  我承认,确实非常生硬,极其生硬,这个桥段,我给自己打零分。

  但我认为,这纯粹是因为我自己没写好,渲染、铺垫得不到位导致的,并非是理由不充分。

  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形。

  陈万堂反水失败,相当于被白家当枪使了,赵国砚独自一人孤悬在外。

  赵国砚枪打冯保全,得罪了许如清;弟兄杀入江宅,得罪了江城海;顶头大哥反水,得罪了周云甫;陈万堂跟苏家有仇,他投奔不了;白家耍了陈万堂,他不会投。

  三大家都结了梁子,没人能保他,只有江、胡二人愿意留他,他才能活命。

  有人说小道武力不够,没打过赵国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