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实证史学(第2页)
把对欧阳修的非议,从史学转到文学。
推崇欧阳修文章的,以前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如今皇帝提起,他们才意识到欧阳修在《朋党论》这篇文章中,就有史学错误。
一些人甚至联想到,欧阳修在科举上录取的苏轼,曾经在试卷上编造典故。
这件事说起来是文人雅事,但是仔细论起来,却有科场舞弊之嫌:
欧阳修不顾典故真伪,把本应黜落的试卷录取。
以这种态度治史,那就必然是真真假假。谁都不敢相信,欧阳修在修史时没编造过故事。
以此来看,《新唐书》《新五代史》的可信度,确实应该排在《旧唐书》《旧五代史》后面。
唯一的问题就是,《旧五代史》可能不全。
钱谦益道:
“《旧唐书》幸还有人私藏,如今得见天日。”
“但是《旧五代史》,却失传已久。”
“或许已无法找到。”
朱由检对此扼腕叹息,感叹道:
“古籍保存,任重道远。”
“朕会让皇资委拨款,择地建立皇家图书馆。”
“把皇史宬、翰林院、文渊阁等收藏的非涉密图书放在里面。”
“今后万不可发生这样的事情,连曾经的正史都能失传。”
这个措施,得到群臣的一致称赞。
朱由检又针对《旧五代史》具体道:
“《永乐大典》等图书中,曾经引用《旧五代史》。”
“国史馆可派人辑录,争取恢复一些。”
“这个《旧五代史》残本,可以作为正史。”
“辑录工作,就由……”
看了一圈,朱由检迎着群臣期待的目光,任命道:
“陈仁锡为总纂官。”
“从今年的进士和副榜中,挑选擅长《春秋》的士子编纂。”
陈仁锡惊喜不已,急忙上前谢恩。
虽然辑录《旧五代史》称不上编撰史书,却也是青史留名的大事。
他靠拢皇帝的做法,如今得到了奖励。
不过,朱由检的任命,显然不止这一个,他又向群臣道:
“四书五经点校后,历朝历代的正史,同样需要点校。”
“国史馆以后的任务有很多,可以先提前准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