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三朝要典是义理史学的巅峰
对待经学,朱由检非常慎重。
即使他想用新学问取代理学,仍旧表示要继承二程、朱熹的注释,在其基础上点校修缮。
避免学习四书五经的士子无法适应,科举考试产生混乱。
但是对于史学,他就毫无顾忌了。
把宋儒开创的义理史学全部掀翻,直接抛在一边。
这种激烈的态度,让群臣很不适应。
刘宗周道:
“五代之后,人心丧乱。”
“宋儒以理阐史、以史证理,使理义大本复明于世,焉能称为错焉?”
“陛下所学《资治通鉴》,便是宋儒司马光编撰。”
指明义理史学的意义和《资治通鉴》的重要性,这在大明是显学。
不但民间学习,就连皇帝的教材,也有《资治通鉴》。
朱由检此前多次被群臣建议学习通鉴,甚至还不得不听了几课,对此当然知道。
不过他对这部书并不怎么感冒,说道:
“义理史学,自然有其意义,但是已不适合当前这个时代。”
“你们可有人记得,朱子是怎么评价《资治通鉴》?”
朱熹评价司马光和《通鉴》的话语很多,其中有褒有贬。
但是皇帝这样询问,显然不是善意,钱谦益揣摩皇帝心意,说道:
“朱子曾说:温公《通鉴》,凡涉智数险诈底事,往往不载,却不见得当时风俗。”
“如陈平说高祖间楚事,又如亚夫得剧孟事,《通鉴》皆不载,是不知当时风俗事势也!”
“温公不喜权谋,至修书时颇删之,奈当时有此事何?”
这是对《通鉴》的批评,很符合朱由检的意图,让他龙颜大悦。
其他臣子见此,自然也知道了怎么说,纷纷开始出言。陈继儒道:
“朱子又曰:温公修书,凡与己意不合者,即节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鉴》此类多矣。”
“其编撰《通鉴》时以义理为先,谓为‘新义胜旧义,新理胜旧理’。”
“只要‘史有记录之害义者’,那就‘不可不正’。”
“名为记述历史,其实在讲经义。”
朱由检颔首认可,又向倪元璐道:
“这种先定义理,再剪裁史料的做法,是否符合倪卿所说的‘不直书而加论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