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斗 作品

第840章 六经皆史,由经入史

  学习春秋经的人少,在大明应该说是个遗留问题。

  不同于《诗经》在经过四家诗的争论后,变得以《毛诗》为主、其他三家尽皆失传。

  春秋经有公羊、穀梁、左氏三传之争,同礼经有三礼的争议一样,学问非常杂乱。

  尤其是大明科举采用的春秋注释,是胡安国的《春秋传》。以胡安国的观点为主导,将《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附于经文之下。

  这本书被选为科举教材的原因,是程颐的《春秋传》只有两卷、朱熹又没有完整的春秋注释。故而胡安国作为程颐的徒孙、杨时的弟子,编撰的春秋注释被定为科举教材。

  但是胡安国的学问,远不如程子、朱子。他的《春秋传》自成书以来就被质疑。只不过因为当时没有更好的,无奈选择这部教材。

  时至今日,《左传》研究在大明早已兴起,民间一直有修改春秋注释的舆论。

  但是科举章程早已确定,官员们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自然懒得修改——

  毕竟学习春秋经的人再少,它在科举之中,也占有一成录取名额。

  影响到专治春秋经的士子当官,会引来他们埋怨。

  如今,皇帝要整体修改四书五经注释,自然就没有这个妨碍了。

  在场臣子,一致要求重新注释春秋经,不再使用胡传。

  可以说,修改春秋注释是最没有争议的,甚至没多少人要求基于胡传。

  但是对他们采用《左传》的说法,朱由检也不人同。

  因为《左传》的真伪在后世也没确定,很多人认为它和其他古文经学一样,是汉代经学家为了对抗今文经学,杂采古代文字编撰的。

  就连出土《左传》的浙大简,本身也陷入真伪争议。

  朱由检虽不认为古文经学全是伪作,但是对孔壁古文经,他却着实怀疑。

  这个怀疑是从孔壁古文经发现就有的,后世愈演愈烈,甚至诞生了疑古派,对儒家造成极大冲击。

  朱由检不希望自己定下的科举教材在将来陷入真伪讨论,更不希望自己支持的新学派被人抓住缺点推翻,自然不愿在春秋上采用《左传》。

  他在斟酌之后,向群臣道:

  “方才陈先生说欲用圣贤经典治国,必须先辨明圣贤经典真伪。”

  “朕深以为然!”

  “《左传》同《古文尚书》一样,出自孔壁古文经,在未得其他典籍印证前,只作为参考典籍。”

  这个说法,让陈继儒喜笑颜开,因为这是皇帝的认可。

  但是群臣却大多无法接受,因为孔壁古文经不止古文尚书和左传,还有逸礼等典籍。

  如果像皇帝说的那样都列为参考,对于古文经学来说,几乎就是腰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