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斗 作品

第835章 理学和实学

校注四书五经,这是绝对的大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四书五经的内容有的比较浅显,没有多少争议。

有的却争议很大,历史上曾有数次辩论。

到了大明立国时,理学已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所以大明的科举教材,是以二程和朱熹的校注为主,按照他们的解释。

如今皇帝要重新校注四书五经,明显是要用新学问,取代理学的地位。

一些臣子想到这段时间的批宋之风,隐隐明白了皇帝的想法。

还有臣子维护理学,对此极力反对。

大理院右少卿吕维祺道:

“陛下,朱子四书集注,尽释圣贤真意。”

“天下学子皆从其学,无需重新校注。”

引来群臣支持,认为根本不用改。

他们祖祖辈辈学的就是这个,如果忽然改了,就要和其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

朱由检见此情景,解释道:

“朱子的校注,自然是极好的。”

“但是如今定了标点符号,那是必须点校的。”

“除此之外,四书集注的内容,大部分都不用改。”

安抚了一下群臣,朱由检又说道:

“但是朱子的注释,到底是在近古衰世所作。”

“他所讲的是中华文明在衰落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自保。”

“所以不免有些保守,对于开创天朝、重返盛世,却是不合时宜。”

“对这些不适应新时代的内容,朕以为必须要改。”

这番话语,颇出乎群臣意料,他们没想到皇帝如此看待理学。

那些觉得皇帝批宋是要完全推翻理学的,没想到皇帝会肯定程朱理学的意义,还要沿用大部分注释。

维护理学道统的,则是没想到皇帝从开创天朝出发,认为程朱理学已不合时宜。

他们对此当然要解释,但是宋朝从未成为天朝的事实,却让他们的辩解极为无力。

大明成祖时期固然称得上是天朝,但是当时掌权的是贵族,谁都不能说是靠理学治国成了天朝。

反而是三杨主政时期放弃交趾等地,还酿成麓川之乱。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也和他们的边疆政策失误不无关系。

土木堡之变后,学习理学的儒家士子彻底掌权了,他们治理的大明虽然称得上稳定,维持了二百多年的安稳。

但是距离天朝,却是越来越遥远,甚至可以说是遥不可及。

皇帝要开创天朝,必然不能再用理学。

——

如此一番梳理,群臣纷纷认识到,皇帝为何对理学不满,要重新校注四书五经。

他们感情上不认为是理学的错误,但是要找其他方面背锅,却又找不出来——

总不能说之前的大明一直主暗政昏,所以一直在衰落。

真要找个背锅的,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理学最合适——

大明的士大夫,正是因为按程朱理学治国,所以才会让大明越来越衰弱。

统治朝堂的理学,确实背得起这个责任。

被任命负责四书五经校注的钱谦益,更是从前面的古今争论出发,给了理学重重一击:

“理学言必称古,八股文也要代古人语气。”

“如此下来,人们都认为今不如古,岂能越来越强?”

“臣以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如此大明方可越来越强、超越以往朝代。”

这番话语,听得朱由检龙颜大悦,赞赏道:

“钱先生这番话,说出了理学的问题。”

“理学在宋朝应运而生,是有其作用的。”

“因为在宋朝那样的衰世,华夏子民能保住文化、传承圣贤学问,已经很不容易,没办法要求更多。”

“但是大明却远比前宋强盛,就算现在有所衰落,也比宋朝最强盛时疆域更广,还有可能重新成为天朝。”

“这种情况,如何能用宋儒的学问呢?”

“宋儒有没有想过,如何让宋朝成为统治天下的天朝?”

这个问题,群臣难以回答。朱由检又说道:

“先贤的道德我们敬仰,他们修身的理念可以学习。”

“但是治国理政、尤其是对外的措施,却要有所扬弃。”

“故而朕要求重新校注四书五经,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适合大明的学问。”

“须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吾等站在先贤的肩膀上,定然能创造出更好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