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海权优先
迎着皇帝的目光,刘遵宪信心满满道:
“大宁之战以后,大明和建虏的形势,已经发生逆转。”
“此前,辽东兵马在野战中难以取胜,故而只能守城。”
“但是大宁之战,表明装备新式火器的大明军队,能够轻易击败建虏。”
“臣以为建虏平定,不过时间问题。”
这话听得朱由检点了点头,认同刘遵宪的判断。
事实上,就是因为有了这个认识,朱由检才答应英国公攻略安南。
刘遵宪能有这个见地,说明他在边防部长上是合格的,称得上干练之臣。
想着刘遵宪上任后恪尽职守,朱由检赞赏道:
“卿有这个见识,边防部长是合格的。”
“大明的边防交给你,朕是十分安心!”
对刘遵宪不吝夸赞,鼓励他再接再砺。
群臣听到这番话,对刘遵宪尽皆刮目相看。没想到这个平时不怎么显山露水的边防部长,此时出了这么大脸。
刘遵宪心里也极为高兴,更觉得当今皇帝是位明君。他之所以谋求起复,本就是为了立功谋个爵位,如今更极力表现道:
“新军野战能胜,就可以寻求建虏决战。”
“大宁之战的时候,建虏在草原上,被他们逃了出去。”
“但是如果朝廷大军按杨参谋长的十面张网合围,建虏在辽东就无路可逃了。”
“到时一鼓作气,定能击败建虏大军。”
这个策略,是参谋部战略的延伸,枢密院的大臣都是赞同的。
不过朱由检听到之后,却总感觉有些熟悉。
他思索大明和建虏的战斗,猛然想到了萨尔浒之战,皱眉道:
“十面张网是防御封锁策略,把它转为进攻,能适合吗?”
“当年杨镐兵分四路,可是被建虏集中兵力,一路一路击败。”
“如果大明分进合击,建虏会不会重施故伎?”
这个问题,刘遵宪是想过的。但他没有自己表现,而是把舞台让给了杨嗣昌。
毕竟谁都知道,杨嗣昌才是皇帝着意培养的人。他在枢密院的发言权,仅次于袁可立一人。
此时,杨嗣昌就信心满满地道:
“陛下,当年萨尔浒兵败,是因为大明太过轻敌。”
“如今则已不然,各军都知道谨慎。”
“只要如同宣大兵马那样安营扎寨,建虏纵然集中兵力,一时间也攻不下来。”
“其他各军在接到消息后快速合围,说不定还能把建虏留下来。”
“所以臣以为十面张网不但可以用于防御,进攻同样适宜。”
向皇帝详细解释了十面张网在进攻中的用法,以及参谋部做出的预案。
这份方案,把各军的兵力、相互间的距离、通信方式、营寨搭建等等,全部考虑到了,让朱由检非常满意。
认识到参谋部已经越来越合格,朱由检很是赞赏地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杨卿准备的好啊!”
“这十面张网之策,就是新时代的十面埋伏。”
“建虏再是能打,也要被杨卿困死。”
“这份方案朕准了,以后作战时看着办!”
批准了杨嗣昌的十面张网方略,让枢密院为执行这个策略做准备。
如果将来还有其他方略,同样也可以提出来。
群臣羡慕地看着杨嗣昌,知道这个策略若是执行,他必然是平定建虏功劳最大的人之一。
刘遵宪对这个后辈同样极为羡慕,但是他知道作战方略不是自己的责任,作为边防部长的他补充道:
“以十面张网之策对付建虏,至少需要十万新军。”
“臣以为可抽调五万边军精锐进京,把他们编练成新军。”
“如此五万新军,再加上辽东各军,足以把建虏完全困在里面。”
“只需几次大战,建虏在其中就必然覆灭。”
“如此辽东平定,就能够承载千万移民。”
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方略,认为边军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海军。
朱由检微笑着点了点头,像是认同刘遵宪的说法。
但他很快转移话题道:
“五万新军,单是兵器就至少需要百万两银子。”
“算上他们需要的饷银,军费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