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第2页)
“这些非汉人却心慕华夏的大明公民,可以称为华人。他们的后代需要通过丁等考试,才能获得大明公民身份。”
“在连续三代成为大明公民后,可以完全归化成汉人,其后裔出生就能成为大明公民。”
把非汉族的归化要求,同样道了出来。
群臣听得疑惑,徐光启道:
“白人、黑人和黄种人怎么分?”
“朝鲜、蒙古、女真等异族,他们都是什么人?”
朱由检听到这个问题,才想起自己从未讲过人种概念,这些人从字面意思能理解,却又不完全明白。
他当即回想有关人种的知识,向群臣道:
“按照肤色、发色等体质特征区分,世界上大体有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三类。”
“其中神洲、美洲和南洋岛屿,居住的多是黄种人。”
“他们或者是炎黄子孙、或者与炎黄共祖,在血缘上和汉人最亲近。”
“把他们教化成汉人,相对更为容易。”
这让一些人恍然,一些人却眉头紧皱。
他们可不认为自己和蒙古人、女真人等夷人是一个祖先,心里也不愿接受他们?
这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就发挥作用了:他把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周边外夷的祖先,都纳入华夏的同祖共源世系。
这就是所谓的华夷共祖,华夷之辨只是因为文化区别而已。
如此一来,这些人只要愿意接受教化,自然能被归化成华人。在连续归化三代、按照太祖定下的政策和汉人通婚后,彻底成为汉人。
朱由检提出其他黄种人也和炎黄子孙共祖,是华夷共祖的进一步扩展。以此归化其他和汉人肤色相近的人,团结他们把西方殖民者赶出去。
群臣就算不认同,也找不出什么理由反对。在引经据典争辩一番后,最终确定黄种人大概率和炎黄共祖,归化顺序排在白人、黑人之前。
黄种人这个说法也被他们接受,都是黄帝的后裔或亲戚。
朱由检结合血缘和文化,构建了以汉人为核心的华夏民族体系。
这个体系不是排他的,任何人都能通过接受教化,成为华人、汉人。
他希望把所有心向华夏的人团结起来,应对西方民族主义兴起后,泛起的种族主义。
——
刚刚受到皇帝训斥的钱谦益,虽然对这些没想明白,却不妨碍他抓住机会,附和道:
“皇上所言甚是。”
“只有肤色、发色相同,才更容易教化。如同恭顺侯吴家,早已和汉人无异。”
“但是色目人就难以教化了,需要数代甚至十数代,才能变成汉人。”
“如今尚有一些色目人,仍旧使用胡俗胡语。”
朱由检听到之后,终于想到了大明还有蒙古带来的色目人问题,当即道:
“恭顺侯吴家历代沐浴王化,用汉姓说汉话,如今确实可以称为汉人。”
“但是有些蒙古人、色目人在大明生活了几百年,却仍不用汉话使用胡语,这样的人就应该驱逐出去。”
“各地清查户口时要多关注,把这些不愿接受教化的异族,优先迁移出去。”
“今后大明境内,只能有汉人和华人,不愿接受教化的,只能作为临时或永久居住的居民。”
钱谦益的上司,和他同属东林党的礼部尚书成基命当即道:
“安置在河间的蒙古人,如今尚用胡俗。”
“男子或有左衽者,而妇人尤多。孺子环狐狗之尾以为冠,而身被毛革以为服,谓之达妆。”
“如今漠南平定,这些人既不沐教化,应当驱逐出去。”
这件事情北方很多官员都知道,而且还知道这些人的胡俗,甚至影响到京城。
他们对于地方治安来说,一直是个大问题。
所以成基命提出徙戎后,这些官员纷纷附和。
但是负责军事的枢密大臣,则担心如此强制迁徙,会让地方出乱子。
朱由检也担心地方出乱子,但他更知道一直留着这些人,会成为大明内部的顽疾。
一些蒙古人为害地方就不说了,历史上北京城破的原因,就有异族开城之说。
所以他坚定道:
“太祖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曾说:”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