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割辫记功
数日之后,朱梅率领从宣大抽调的两万兵马,和黑云龙汇合。
随他一起来的,还有枢密院派来的观察团。
本来杨嗣昌是只打算派参谋人员过来的,但是枢密院其他各部听说这件事情后,同样派遣了人员过来。
尤其是新设了情报委员会的情报部,借此机会见缝插针,认为观察团应该以情报部为主导,同时有勘察军功的责任——
这是锦衣卫的职责之一,情报部作为锦衣卫的一个部门,自然也享有这个权力。
如此一来,观察团就不仅仅是观察,对于前线将领,也有了一定威慑力。
毕竟他们的功劳如何,还需要观察团确认。
朱梅对这些人极为尊重,专门从标营抽调了一队骑兵,负责保护他们。
参谋部佥事、观察团副团长吴阿衡,举着望远镜看着宣大兵马,赞赏道:
“朱将军治军严整,难怪能挂提督印。”
“宣大能打的兵马,大概都在这里。”
锦衣卫指挥、观察团团长方弘瓒则说道:
“宣大兵马近十万,但是能打的有多少,你我心知肚明。”
“朱提督调出两万,黑总兵也有一万兵马。”
“这三万兵马出动,宣大可有些空虚啊!”
这是京城很多人的担心,枢密院都有人提议,应该调京营兵马支援宣大,或者把卢象升训练的天雄军调过去。
但是长城督师朱燮元,却拒绝了这些建议。他认为凭借长城沿线的兵力,已经足以防备建虏。
即使建虏倾巢出动,都不一定能攻破长城防线,更别说如今草原上的建虏只有两万人。
显然,在经过去年的重兵集结后,朱燮元已经找到了完善长城防御的办法。不愿再因为风吹草动就把大军集结,让朝野上下不安,给长城防御带来额外的压力。
方弘瓒对此是不太赞同的,身为锦衣卫情报负责人之一,他深知军中腐败有多严重。即使这两年朝廷补发军饷、缺少的兵额却不可能凭空补回去。
尤其是宣大没有像蓟镇一样推行新军制,各种新武器也轮不到这里。他对宣大兵马的信心非常不足,甚至担心大败之后被建虏威胁长城防御。
但是吴阿衡却不赞同,反驳道:
“宣大留守的兵马野战或许不足,防守却应该没问题。”
“再说了,建虏就是攻破宣大长城,也攻不破昌平镇把守的居庸关。”
“如果他们去山西,周将军的勇卫营,会用新火铳在山林里射杀他们。”
方弘瓒听到这番话,才想起周遇吉率领三千勇卫营,一直留在山西。
这些人可不完全是剿匪和抓通虏商人的,还有防备建虏的用意。
三千人的兵马数量是不多,但要看用什么武器。
以方弘瓒看来,出身御营的这三千兵马,拿着新式火铳都能和狙击队的普通射手相比。
山西的地形也比朝鲜北部更崎岖,是个适合埋伏的好地界。
如果建虏敢冒然闯入,他们会让建虏认识到,去年朝鲜之战遇到的埋伏不是偶然。他们就算能攻百战百胜,返回时也要把命留下来。
难怪黄台吉一直没有打山西的主意,显然去年的朝鲜之战,已让他汲取到教训。
燕山各地也是如此,凡是有山林的地方,都能成为大明火铳手的埋伏地。黄台吉没有绝对的把握,根本不敢进攻长城防线。
想清楚这些之后,方弘瓒对吴阿衡顿时刮目相看。认识到自己虽懂些军事知识,却和这些专业的参谋人员不能比。
他发自内心地恭惟道:
“吴佥事见解精深,不愧为武顺王后人。”
“吴兄投笔抗金,说不定就能恢复祖上的荣誉。”
“今后参谋部中,定然有吴兄的一席之地。”
武顺王就是南宋信王吴璘,是涪王吴玠之弟、南宋七王之一,吴阿衡是他的后裔。
吴璘之所以能够封王,就是靠抗金立下的功绩。如今建虏立国再次称金,又有了吴阿衡的用武之地。
这样一个宿命,也是吴阿衡投笔从戎、在卸任御史后,主动加入枢密院的原因。
因为他在平定白莲教时和袁可立一样立过功,又是进士出身,在枢密院极受看重,短短两年就成了参谋部佥事,再进一步就是副部长甚至侍郎之位。
对于方弘瓒的恭维吴阿衡能够听明白,对于这番话也着实心喜。但他对自身有着清楚的认识,知道凭自己现在的本领,距离立功封王还差得远,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