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韩王薨逝(第2页)
“期间以世子身份秉国,用治丧委员会的名义负责一切事物,等到朝廷诏书抵达且除服出孝后,举行正式继承大典。”
“待到韩藩稳定后,明年入京觐见。”
朱亶眘的薨逝,是海外藩王第一次在海外去世。对他后事的处置办法,以后会成惯例。
理藩院对服丧以月易年不反对,因为他们如今也是这样。
让韩王世子在服丧期间秉国,他们也没什么意见。
但是对韩王世子何时继位,他们就有一些看法了。黄立极话题一转,说道:
“韩宪王陵墓在南京,其余韩藩诸王,陵墓在以前的封地平凉。”
“如今韩藩已被迁往海外,韩王薨逝后应该葬在哪里?”
朱由检本能地就想说在韩藩择地葬,但是在仔细思考黄立极的问题后,顿时认识到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允许藩国设立宗庙后,如果再让他们在藩国择地安葬,那他们就彻底本地化,和内地断开联系。
反而是在内地安葬的话,会让朝廷掌握宗庙陵寝,增强这方面的影响力。藩国每年派人祭祖,也会和内地一直有联系。
虽然这种联系,有可能对地方带来干扰,藩王的陵寝也会占用土地。但是朱由检思考其中利弊后,还是决定将藩国的陵墓放在内地,下决定道:
“内藩君主,应该在内地设陵寝。”
“允许各藩扶柩回国,在故乡或两京建立陵寝。”
“同时允许在藩国宗庙附近设立衣冠冢,用于平时祭祀。”
“让韩王世子选择在南京或平凉安葬韩王,已故韩王的谥号,也由理藩院、礼部和宗人府宗正寺一起拟定,务必彰显出韩王的功绩。”
让理藩院和其它衙门一起制定一套办法,利用王位继承,加强藩国和大明的联系。
这本就是黄立极的本意,他是通过陵墓提醒皇帝,可以用此加强对藩国宗庙的掌控力。
所以在皇帝做出决定后,他就立刻将自己之前的构想道出。并认为应该在分封礼法加入这一点,甚至可以体现在继承礼法内。
朱由检对黄立极的这些提议很是满意,对此人也是刮目相看。认为这个被他留用的阉党老臣,不完全是尸位素餐。
其实,黄立极能在天启年间坐上首辅,称得上颇有手腕。只是他为人向来柔媚,不敢坚持己见。
所以在朱由检这个强势皇帝看来,黄立极如同传声筒一般。
但是黄立极在熟悉朱由检的脾性、又受到东林党的刺激后,如今已经开始主动做事,打算在理藩院建立一番功业。
韩王薨逝这件事,在朱由检看来棘手,但在黄立极看来,就是建立功劳、完善理藩院的机会。
他要趁着此事,确定一些加强对藩国掌控的制度。在理藩院完善过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很快,黄立极就指挥理藩院,操办韩王的后事。并且在和礼部、宗正寺等衙门沟通后,提议设立藩国事务委员会。把各个涉及藩国事务的衙门整合,方便处理这类事。
朱由检看到理藩院列出的事务后,对此批准允许。只是名字却改了一下,定名为藩属外事委员会。无论内藩、外藩还是外国事务,都由这个委员会协调管理。
理藩院掌院黄立极,自然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礼部尚书成基命、宗人府掌印兼宗正寺卿,担任副主任。
理藩院开始和其他衙门交融,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
同一时间,韩藩也在处理韩王薨逝这件事。
韩王朱亶眘的去世,其实早在韩藩很多人的预料内。
韩王世子朱韶在去年从京城前往韩藩,就是朱亶眘在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
之所以要对外封锁消息,是因为韩藩刚刚开国,无论内部、外部,都称不上安稳。残留的虾夷部落和从日本来的倭寇,都在侵扰他们。
所以朱亶眘硬是撑了一口气,直到今年九月彻底油尽灯枯,方才撒手而去。
让他欣慰的是,他在临终之前,看到了大明最新式的火铳。韩藩将士在拿到这种新火铳后,取得了很多针对土人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