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斗 作品

第400章 逼降热兰遮堡

脸色苍白、晕晕乎乎,如同踩在云端的李三水,从船上摇摇晃晃地下来,只觉恍如隔世。

在这次坐船之前,他从来没有想过,大海有这么大、海里有这么多水。航行一个多月,方才到达目的地。

而且他还听说,他们迁移的目的地东宁卫,就在一个岛屿上,四面八方都是海,东边和南边还有更大的海域。

这让他的心中,对大海充满了敬畏,同时有些鼻酸,想到了干旱的家乡——

如果延绥有这么多水,是不是不会受旱,他们不用迁徙?

他的这个想法说出后,遭到水手的嘲笑。

这些水手告诉他,海水不但不能灌溉,而且还不能喝。

俞祭司貌似神情肃穆、其实却了无生趣地拿起毛笔,在一个木碑上写了亡者名讳,又写了个神主牌。

唯独泉州这边,因为泉州城隍庙在科举上面太灵验,士民不怎么愿意换。

俞咨皋因为此事,被闹得灰头土脸。霍维华等人颇是过意不去,在东宁府大力建造城隍庙,严格推行城隍司的规定。命令所有民众不得私自丧葬,只能葬在城隍庙的公墓里。

李三水想葬岳父,就得去城隍庙的墓地。

霍维华从卫所军官和军户中,挑出两千人的士兵。又让李三水这样有能力的保长组织壮丁,带着上万人前往岛南示威。

彼得·奴易兹看到这些黑压压的人群后,再也坐不住了——

只要泉州民众不激烈反对,就下达正式册封旨意。

俞祭司经过培训,自然知道这一点,但是他没有闲心纠正,城隍司也没有要求过这一点。

霍维华等人先前也是如此,但是在陕西移民陆续过来后,他们就再也忍不住了。

毕竟郑家和李家这两支最大的势力都选择投靠朝廷,他们就是不满,也反抗不了大旗。

所以城隍庙理所当然地拥有了丧葬职责,仿照西方的教堂和墓地,在庙旁设立公墓。

李三水下船之后,照例又洗了一回澡,被隔离了十天。

又在问了木碑和神主牌的价格后,凑出二十个铜板,说道:

“先做一个木碑,请个神主牌放家里。”

这些来自陕西的移民,渐渐在东宁扎下根来,把自己视作本地人。

“那边有个小山头,你可以把岳父葬了。”

见识过三伏抗旱、禾苗尽枯的他们,觉得这个岛屿,简直是块宝地。

下定决心把分配给自己的801亩土地尽快开垦出来,挣到买风水宝地的钱财。

“还是只想找块地安葬?”

俞大猷成为紫阁功臣中,唯一被移封的人。

但是这个人就是不松口,说要等巴达维亚的消息。

城隍庙的祭司并不是道士,甚至严格来说不属于道家,他们供奉的城隍之神属于儒家神系。

而且这个政策,还有城隍司的规定为依据。

只要不是傻子,就知道不可能凭借未建成的堡垒,用几百人抵挡上万人。

如果是葬父母,他觉得自己努努力,能说服李三水把身上的大衣典当了。

以至于俞大猷受到牵连,被泉州士民反对成为城隍之神。

为了让他们更快地适应,一些被颜思齐和郑芝龙迁移来的汉民,还被霍维华混编入军民卫——

“需要石碑还是木碑,要不要请神主牌?”

至于东卫,霍维华现在还顾不上,只能派几个探险队,去岛东建立据点。

可以说一个保长,麾下就有百户,放在以前是正六品。

其余两万户放在南卫、一万户放在北卫。用这些人挤压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开拓空间,把他们从岛上逐出去。

这个说法,让李三水很是心动,想到了自家祖上,零散分布的墓地。

想到自己被宋应昇邀请,以后还可能回家乡,可以把先人的墓地迁过来。李三水就有一股冲动,为自己家族选个墓地。

不过东宁府这边,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葬,要按军民府命令,必须葬在城隍庙附属的公墓里——

但是来葬岳父,他觉得没人会因此倾家荡产。

打探清楚这些事,李三水和杨大妮、杨二娃等人,一起去了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