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由头(第2页)

折身到百宝阁上的青瓷花瓶转了半圈,掀开璧上的一的垂钓图,赫然有个二尺宽深的方洞,将匣子小心放进去,又转了瓶子,从上而下出现道隔墙,上头的纹理与原本的青砖强严丝合缝,单是肉眼瞧根本看不出有个暗格。

做完这些似乎还是不太放心,在屋里兜转两圈折回桌前提笔,直到天色略亮这才折回屋里睡下。

赵玉伏在屋脊上等隔间消了动静,立马旋身下檐,好在正房未落锁,抬着门便窜了进去,熟门熟路将匣子取了出来。

刚要出门去,便被桌上那封了火漆的信封吸引住了······

宋南絮醒来的时候,天才蒙蒙亮。

院里的驴棚内空空的,虽然不意外,但心头还是不免紧了紧,眺了眼山边镀金似的边缘,抿唇进了灶房。

桌上倒扣的竹篾下几个小巧的月饼纹丝未动。

宋南絮从翁罐里抓了把米,又掺各色的豆子熬个八宝甜粥。

昨晚上几乎一夜没合眼,除了担心赵玉,还有一件紧要的事,就是赵玉要离开这,需要寻个合适的理由,不让人怀疑的。

先前编的是他父母被山匪杀害了,流落到此,若是说寻亲难免有些牵强,刚好前不久听刘老爹说提起,京都那边有安南使臣进贡一批稻谷,说是能一年多季,且耐旱,产量高,如今圣上有意建州、江淮两地试种。

借着这个由头,让赵玉去建州,只说是为了寻些门路,弄些田种回来,自己捣鼓田地村里人也有目共睹,这样也不会有所怀疑。

且这两地常有商人来往,所以路引上也不如去京都那边严苛,只要是有面熟人或是使上些银钱,衙门也为难,痛快就给批了。

只是这普通百姓要是外出州城,便要去里正那里要了文书证明,拿了里正的的证明,再去县里衙内盖章才成。

宋南絮寻了个篮子,将昨日额外剩下的月饼装了五六个,又兜了半斤红糖,割了一吊肉,将灶底的柴火退了些出来,用余下的碳煨着粥,提着篮子往村长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