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平反昭雪(第3页)
并且根据每个省的不同情况,还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个性化的规定,这就让每个地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考核,从一定程度避免了官员为完成任务,采取极端手段,从而引发出的各种社会问题。
其次,考成法注重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监督,但缺乏外部监督,尤其是基层官员以及老百姓的监督。这一缺陷的存在容易导致集权的产生,滋生体制内腐败。
朱祁镇汇同都察院的反贪司、锦衣卫、东厂各自优势,以都察院反贪司为内部监督,锦衣卫和东厂为外部监督,一外一内,相互监督,又相互隶属,三方各自行使职权,只对皇帝负责,如此不仅加强了朝廷对基层官员的管辖,同时也破解了“皇权不下乡”的魔咒,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张居正的考成法体系形成了内阁的高度集权,但没有建立逐级隶属的人事行政组织机构,大大降低了它的执行力。
朱祁镇怎能不知道内阁权力膨胀威胁皇权的危害,所以在制定政策之初,就规定,内阁大臣不再担任六部尚书,六部尚书的任免由皇帝一人说了算。
而且为了不让皇权旁落,朱祁镇还规定,内阁大臣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凡军国大事皆需皇帝批阅首肯后方可施行,也就说,从此以后内阁完全变成了皇帝的秘书班子,皇权直接干预六部乃至各省的军、政、财权。
当然,原时空中,考成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只抓住了增加税赋,而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给广大农民造成很大伤害,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这一点现在朱祁镇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在此之前,他就通过土地改革,按照后世的土地改革成功经验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并且以国家律法的形式切实保障了农民土地的合法权益,再有就是大量的农家子弟就学,这些人在以后必将成为农民阶级的代言人,他们的利益只会更加稳固。
即使自己死了,也不会像张居正那样人亡政息,导致改革如昙花一现般废止殆尽,各种旧有弊端死灰复燃,贪贿萎靡之风又日甚一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