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王烁的羡慕!节节高升!(求订阅)(第3页)
目的就是为了积累人才,建立一个庞大的人才储备库。
这种流水线式的培养人才方式,虽然被一些所谓的“艺术家”抨击为缺乏艺术性,太过工业化,太过匠气。
但是~
懂行的人都明白,这才是未来电影工业发展的趋势。
那些老艺术家,所谓的电影大师真的只是在抨击这种模式吗?
不!
更多的,恐怕是在害怕。
他们害怕自己落后于时代,害怕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艺术片不再被观众认可,不再能让他们继续在这个行业里立足吃饭。
嗯,他们也确实正在逐渐失去观众的喜爱。
过去,他们还能凭借拍摄一些“命题作文”式的定制电影,来个旱涝保收,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这两年,影视领域的变化实在太快了。
观众的口味变了。
市场的风向也变了。
那些思维僵化,脑袋不够灵活的老导演,已经完全无法跟上新时代这艘高速前进的大船。
反观那些精力更加旺盛,思维更加敏捷,系统学习能力更强,并且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新人导演,他们拥有着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创造力,也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
群星文化从来不吝啬对人才的奖赏,尤其是幕后不可或缺的人才。
取得成绩的导演可以获得更加灵活的合同,还有分成协议,可以让导演跟编剧安心创作,并且还会获得一定量级的分红权。
群星跟华艺这样的传统压榨式影视公司完全没法比较。
因为群星文化条件非常优渥,就算是海外好莱坞的编剧和各类幕后人才,都争取加入群星体系。
大家一起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不过这些事情群星没有对外公布,也就业内人士知晓的比较多罢了。
冯大炮跟王烁这样的人看到人潮汹涌的票房后,羡慕跟复杂情绪不是单独的,而是大多数从业者都有的。
一些带有险恶用心的,想着要不要给对方来一下。
一些心理健康良好的,则想着可以也入手这类项目,应该能够捞一笔。
一些电影人则对王也的恐惧更加厉害,听说年末对方还会上映电影,他们都积极打量,不敢跟王也的电影硬碰硬。
当然了,更多的则是观察群星的其他电影,寻找上映的安排。
群星文化现在的战绩很厉害,先说自家制作的电影。
上映十部电影,至少有八部挣钱,两部亏损或者平账。
发行的电影十部里面至少挣七部,另外三部电影则是因为一些问题而无法回本。
这种效率已经非常高了。
要知道影视领域十投七亏,只有极少数电影才能挣钱。
你的影视作品没人脉,无法获得上映许可,丢在仓库里面吃灰的都大有人在。
这不是少数。
一些电视剧挤压了十多年才上映的都是有的。电视台购买了电视剧,找不到好电视剧放在黄金档期,就用一些次级电视剧冲数的可不在少说。
电影上映的头三天,王也基本都在京城跑宣传。
然后周一开始前往魔都,跑了几天,随后则开始了处理公司事情。
而人潮汹涌剧组的主创们则分为了两队,开始巡回路演。争取让电影更上一层楼。
华哥这边单独组队,带着一些小配角行动。
李大白,肖洋,公司的客串人员组成新队伍,也是一同宣传电影。
无法让大量主创聚集起来,会让观众感到遗憾,但这样可以加快路演的场次。
在随后的一周里,人潮汹涌继续取得好成绩。
从第二周的周一到周五,单日平均都徘徊在3500万到4000万之间。
到了周六,单日票房还有8000万左右。
上映九天,总票房来到了6.21亿,总票房也从原本预估的10亿降低到了国内8.5亿,海外9亿左右的成绩。
不过具体成绩还需要后续统计才知道。
电影虽然是剧情片,但是电影在国内取得了好成绩,自然不愁版权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