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吃薯片 作品

第393章 “【十八岁】【初次出门】?”

第393章“【十八岁】+【初次出门】=”

这位文学泰斗,也是一位狂人。

19岁进了清华,当时英语满分,国文第一,不过数学成绩却不高,时任清华校长罗家伦以“国文特优,英文满分”的评价破例将他招进清华。

一入清华,他便口出狂言要“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随后真将清华图书馆里的文学书籍看完一遍,这份底蕴也造就了他文学上颇高的造诣。

他便是钱钟书。

国文、英文双绝,放眼文坛之中,再难寻出这样一位奇才。

这样的人物太罕见了。

在苏晨看来,放眼当代文坛的文人们,要么擅长写作,要么擅长翻译,都瘸着一条腿,很少有两者都精通的。

须知,精通英文不代表精通译制。

举个例子,张爱玲外文水平达到了能直接阅读英文版理科书籍的地步,她也是海明威最著名作品《老人与海》的第一个中译者。

但这本《老人与海》的译制水平。实在不算高明,这么多年都是褒贬不一,书中所译硬伤和小节上的偏差不容回避。

可见精通英文,和翻译的水平好,完全是两码事。

如今苏晨还没见到江弦的中文译本,但他已经看过小说英文稿的质量,便直觉的认为江弦的中文译本质量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更何况,别人的译本,哪会有作者自己做出来的准确。

“这再好不过了。”苏晨笑道。

江弦又问:“你们两位要在京城待多长时间”

“两三天吧。”苏晨说,“我们《城》离京城那么远,这好不容易过来一次,还有好些个人都想见见。”

“行,那你们走的时候来我家里拿稿子。”江弦说。

“稿子”

这下苏晨又懵了,“什么稿子”

“小说的中译本啊。”江弦说,“不是说好了我亲自来翻译么”

“啥”

苏晨满脸难以置信,“你两三天就能翻译完”

“我试试。”

“.”

苏晨说不出话了。

他也从事译制工作很多年了,深知翻译工作不比写作轻松多少。

写一部小说,最短可能都要一个星期。

江弦翻译出来只需要两三天就够了

“你两三天时间就能翻译出两部小说”苏晨还是不敢相信。

“那肯定不够。”江弦摇了摇头。

苏晨松了口气。

果然,两三天估计只是翻译个一小部分,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译本交出来,那这速度也太恐怖了。

正当苏晨开始觉得一切逐渐合理。

又听江弦解释道:

“我只翻译一部小说,《漂流者》这小说本来就是我以中文稿创作的,待会中文稿子可以直接拿给你们。

至于《饥饿游戏》,写的时候是英文稿,我这两天抓紧把这份稿子翻译出来给你们。”

咝。

苏晨倒吸一口凉气。

得。

猜测全错。

人家江弦还就是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部翻译出来拿给他。

这速度

苏晨听说过有人写作特别快,几天就能写出几万字的小说。

翻译特别快的就挺罕见。

坐了一会,苏晨和冯小双起身和江弦告辞,又在胡同口和张洁分别。

两人坐上公交车,在回招待所的路上,冯小双忍不住问旁边座位的苏晨。

“主编,你说这么短的时间,江弦真能翻译完么真有人能翻译的这么快么”

苏晨没有第一时间回答她,而是问了冯小双一个不相关的问题。

“你读过《浮士德》么”

“读过一点。”冯小双说,“太晦涩难懂了,很难读得下去。”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一部长达一万多行的诗剧,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

“你读的是谁的译本”

“我不记得了。”

“市面上最多的,有钱春绮、董问樵前两年做出的译本,不过在此之前,比较早的还有一部,是郭开贞的译作。”

“郭开贞”

冯小双当然知道这个名字。

文化部的老部长,虽然这几年这个名字已经很少被提起了,人们更多提起的是郭沫若这个名字,文学话语殿堂的建构者之一,冯小双儿时曾仰望过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