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学术与政治(第2页)

尽管杨家是大汉的望族,他们对于大汉的忠心没有任何一点改变,但是现在秦王似乎有些强势,杨彪觉得他们必须要顺从天命,如同过去杨家的老祖宗为了天命而忍痛背叛霸王一样。

在杨彪的眼中,尽管杨阜和李儒都属于凉州的名士,也颇有智计,但是这两个人毕竟没有在朝廷的中枢任过职,和真正的世家大族没有什么交往。在处理大事的情况下手法过于的粗糙了。

秦王之所以可以行大事,是因为他天命所归,绝对不是因为他兵强马壮,尽管兵强马壮只是他天命所归的一个表象。

按照杨阜和李儒的做法,岂不是向世人证明了秦王靠的是他的兵马,靠的是他的威逼,将来在史书上,难道就只能写上将来秦王只能够以孝治天下,而吕布这个义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和秦王分道扬镳吗?李儒和杨阜的做法简直就是乱上添乱了。

杨彪对李儒说道:“如果秦王欲行大事,那么我们必须要将这件事情做好,要做的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昔日大禹接受帝舜禅让,留下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美名,商汤三让王位,才有了大商的天下。”

李儒正色对杨彪行了一礼说:“我是从山野之地而来的人,对于这样的事情和您这样的大族出身的人相比,必然有所欠缺。您看我们该如何处理《春秋三传异同说》呢?”杨彪回答说:“其实如何处理这本《春秋三传异同说》秦王早就给了你们暗示。”

“秦王怎么说?”杨阜问道。

“义山,你记得你是如何拿到《春秋三传异同说》的吗?”杨彪反问说。

“秦王告诉我,这是由于我工作负责,秦王给我的奖赏。”杨阜回答说。

“秦王说的还不明白吗?这等的宝物是秦王赐予您的,是您的荣耀,而且作为一个儒生,您一定会看《春秋三传异同说》中的一些地方不明白。”杨彪说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我想,孔文举一定记得他先祖的话语,不如您拿着手上的《春秋三传异同说》去询问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