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从周 作品

第两千八百三十九章 老爷子的智慧(第2页)

川菜从晚清到现代这段时间的故事可是非常精采的,但是周至认为今晚所有的精彩,都比不上蓝光璧老爷子的精彩。

老爷子用沉默和隐藏的方式,做出了那个时代最好的选择,给自己和子孙屏蔽掉了一切风险,又留下了最可宝贵的财富,可谓是绝顶大聪明人。

聊起这个,周至就给蓝桂云讲起了一个“反面教材”,同样是蜀中饮食业的一个传奇,皇城坝笼笼牛肉的发明人姚树成。

早在1928年的时候皇城坝附近的顺城街,有家中午卖红烧牛肉面和牛肉臊子面,下午和晚上卖杯杯酒及卤牛肉、卤豆腐干的小店,冬季还添卖粉蒸牛肉。

店子生意不错,老板叫王炳章,店牌叫“治文号”。后来忙不过来,王炳章就把同门师弟姚树成叫来帮忙应酬生意。

姚树成出身贫寒,12岁进城在饭馆做学徒,多年里一直跟牛肉打交道。到了“治文号”后,还是继续做小笼蒸牛肉。

不过当时全城的小笼蒸牛肉都有个毛病,那就是闻着香,吃着不香。

后来王炳章想扩大发展,就把“治文号”顶给了姚树成,另到青石桥街开大馆子。当时姚树成手上只有9个大洋,但他也想要把握住这个机会,便四处找朋友托关系,凑了一百个大洋把生意顶了下来。

也是活该运气,有几位蜀大文法学院的教授是他的熟买主,其中曾任法学院长的吴君毅是位美食家。在得知姚树成苦于没法改良蒸牛肉,便跟他建议用鸡汤煨口蘑香菇,吊出高汤让牛肉吃透,这样可以提鲜增香还嫩气。

王炳章试了一下,果然小笼蒸牛肉就不一样了,大喜之余便不惜多花本钱选用好口蘑,用吊子熬出来作为配料,这样一来,他的小笼蒸牛肉不但闻起来香,吃起来也香了。

如此,他的小笼蒸牛肉很快就开始名传四方。

而王炳章在青石桥开大馆子折了本倒了号,一次回来,发现姚树成把“治文号”经营的有声有色,于是就红了眼,借口“治文号”招牌是他的,硬在姚树成面店的斜对面也开了一家面店,同样挂起了“治文号”的招牌。

王炳章在这一地段时间较长,熟人熟事、老买主多,自然生意就日渐日好。而姚树成的生意就渐渐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