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从周 作品

第两千三百一十章 时代不同了(第2页)

但是肯定还是有缺失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并不是最近几十年推广普通话的原因才丢失的,而是在从《切韵》演变到《广韵》的过程中,也就是说从唐代到宋代,就已经缺失了相当一部分。

学界因此将明清的汉字读音称为“近古”读音,将宋的汉字读音称作“中古”读音,将唐代的汉字读音称作“上古读音”。

不过明代的《洪武正韵》只能做参考,因为这玩意儿出来就连皇帝都不满意,将之改了名字,变成《洪武通韵》。

反倒是基于《切韵》合并的《平水韵》和根据平水韵合并的《词林正韵》,更加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因此破解三个时期的读音的任务,其实就是破解《切韵》,《广韵》,《平水韵》的任务。

《平水韵》不用破解,因为时代比较近,明清学者在训诂学着作当中留下了大量资料,直到今天古典文学爱好者一般也在依照《平水韵》进行诗词创作,大家都十分熟悉。

所以上下的任务还是在前者,而重点还是“补遗”这个部分。

这里就需要引入国内外对于语言研究的大量科学方法,汉字读音推拟,“推”指的就是前者,而“拟”,指的就是后者。

现代已经有了健全而科学的拟音体系,重点是要解决古代汉语里声母的复杂变化和韵母的复杂存在。

比如声母当中的浊塞音,流传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消失,而韵母当中的双元音和复韵母,在现代汉语当中也不存在。

但是这些在世界范围的语音体系里,也是找得到标本的,比如英伦英语当中,就留存着许多双元音和复韵母的运用,再结合粤语体系当中的一些遗迹,就可以相当科学地推拟出来。

除了声母和韵母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历史的音变规律研究,比如古代中国没有浊音,鼻音,又如阳入声传阴声,次古阴阳合并期等等因素,都得一一考虑进去。

如今研究古音的学者分作了两派,一派是通过现代汉语的拼音体系,结合西方学术成就,直接进行拟音工作,一派是利用古籍中记录的古代音韵学规则来进行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