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从周 作品

第两千两百六十一章 采访(第2页)

“王老先生,您是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收藏家,其中以明清家具,漆器,宣德炉等收藏蜚声海内外,着作等身。我想请问您关于收藏的爱好,是从何时开始的,我听说这一行还需要有启蒙的人领入行,您能跟我们讲讲您的故事吗?”

“我谈不上什么学者,主要就是贪玩儿,年轻时骑马纵鹰二十里,困了累了便找草垛子对付一宿,这些都是常事儿。”

“民国初年的时候我才十几岁,那时候住在北京四合院‘芳嘉园’里。邻居里有个我父亲在外交部的同事,叫做李卿丈。卿丈先生乃民国之初的藏炉大家。其所藏炉有数百具之多,而且都是精品。”

“因为打小就喜欢这些,我就经常在卿丈先生那里待着,铜炉的收藏有很多细讲究,跟着卿丈先生,渐渐的就见得多了。”

“这香炉啊,不是简简单单买来放屋子里供着就叫收藏,里头的讲究可多了,手艺最好的当然是内务府里出来的人,据说卿丈先生养炉就得了宫里人真传。”王老爷子说道:“他家里有一个‘完初家藏’刻款的鬲式炉,刚到的时候我见过,完全就是件污器,初得之时,先生都想放弃了。”

“我那个时候淘气,见先生将之扔在一边儿,就拿过来按照先生清洗的法子洗着玩儿,结果等仔细清洗之后,先生一看觉得有戏,就接过去以大面酱涂抹,又置于铁炉之上温烤。那个味儿呀……隔壁李老太太就叫起来了:‘这都啥年代了?洋货就挺好用,哪家还在拿粪土熬硝呐?’”

说到这儿,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

“咱爷俩就用这法,养了那炉子一年多,最后竟然将那炉子养成了一件橘皮红的好东西。等到再让藏友见到,全都大吃一惊。”

“完初家藏,这炉也是有来历的?”王主持人问到。

“这个……那炉子是出于清中……”

周至不由得有些抱怨王主持人的不懂事儿,哪怕是博学如王老爷子,也不见得任何一款藏炉的题款都能搞得清楚来龙去脉,他们鉴藏铜炉更多的是从器型用料包浆皮壳等多种特征来进行断定,题款虽然重要,但是不是绝对因素,因此不知道也算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