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从周 作品

第两千零三十五章 话语权的转移(第2页)

这样的文明,几乎就可以等同于国家的存在了。

然后问题又回到了国内信史派的一道有力推论上——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所见的夏商两族活动范围内,即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已经不太可能发现什么新的考古学文化了。因此考古学上的夏文化,就必然包含在这一空间和这一时间已经发现的诸文化类型的各期段之中。

如果周至这篇论文能够被学界认可,那么理论武器就已经完备,剩下的工作,就只是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可以被称为“文明”的遗址当中,找出与史料记载中的夏国重合度最大的那一个就可以了。

这个“夏墟”,看来看去,基本可以锁定在二里头遗址。

1959年夏,中国着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

到了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从六十年代至今,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考古人员建立了一至四期文化框架序列,揭示了1号、2号宫殿基址,发现了青铜冶铸遗址,清理了不同等级的墓葬,确定了遗址的都邑性质。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性发掘,其中包括铸铜作坊遗址;发现了多处建筑遗址和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绿松石器等。

第三阶段:进入九十年代,工作队对宫殿区进行系统钻探与重点发掘,发现并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数座;对宫殿区及其附近的道路进行了追探,在宫殿区外围,发现了纵横交错的道路和车辙遗迹。

通过几十年的持续发掘和研究,二里头遗址取得了上述一系列重要发现。先后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宫殿内城区、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绿松石器群等诸多“中国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