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二十五章 绝品(第2页)
“夹纻作像其质轻便,利于携运,若行像为石刻则其重量可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行像传统也流行于中国。”
“另一方面中土寺院规模愈来愈大,佛像制作也变得愈高大,石材或木材取得不易。因此,夹纻造像之法被广泛应用,夹纻漆像盛极一时。”
“关于夹苎造像最早的文字记录出自《出三藏记集》和《辩正论》,提到公元四世纪,东晋常侍戴安道首先在建造招隐寺的时候,使用夹苎工艺建造了五尊佛像。”
“其后的《广弘明集》中,提到梁简文帝名人造丈八夹苎金薄像。《辨正录》记录有陈尚书袁宪造夹苎像十区,《洛阳珈蓝记》记录有北魏孟仲辉在洛阳造中人夹苎像,且具灵异。”
“这说明无论南北,在当时采用夹苎工艺造像都已经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
“隋代《续高僧传》记录有‘京师西北有废凝观寺,有夹纻立释迦,举高丈六,仪相超异,屡放光明’。又有润州仁孝寺释智琳‘前后造中人像五躯,夹纻像一躯’,《辩正论》记录尚书右仆射鲁国公虞庆则于襄州造卢舍那夹纻像,甚至‘高一百二十尺,相好奇异,灵应殊常’,开启了使用夹苎工艺建造巨型佛像的历史。”
“到了唐代,巨像和群像更是不绝于书,《续高僧传》说,唐初南武州沙门智周造弥勒丈六夹纻并诸侍卫。有《慈恩法师传》说,贞观二十三年以来,玄奘在大慈恩寺造夹纻宝装像二百余躯。”
“《旧唐书》记载武则天于垂拱三年毁东都之乾元殿,建造明唐,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分有三层,刻木为瓦,夹纻漆之;”
“又在其地建造一千尺高的功德堂并造大夹纻像。《朝野佥载》记录这尊夹纻像‘高九百尺,鼻如十斛船’,小指‘中容数十人并坐,夹纻以漆之’。堪称为空前绝后的大像,其构造方法和技巧,我们现今已然难以想像和复原。”
“因为这些造像全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现今所存最早的造像,之前最早只能到隋代和唐代。”
“这种造像方式还影响到了周边,如《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法师记载在于阗国王城西南十余里见过夹纻立佛像,是从龟兹国传过去的。从方向而论,当时西域地区用夹纻造像,其制造技术应该是从中国本部反传过去的。以后宋赞宁《僧史略》卷上还说:‘今夏台、灵武每年二月八日僧戴夹纻佛像,侍从围绕,幡盖歌舞引导,谓之巡城。’可见甘、肃、北疆地区,以夹纻像用于行像,到十世纪间还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