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六章 诗译诗(第2页)
we
are
one,)
that
should
i
after
return,
or,
long,
long
hence,
in
other
spheres,
there
to
some
group
of
mates
the
ts
resuming,
(tallying
earth's
soil,
trees,
winds,
tumultuous
waves,)
ever
with
pleas'd
smile
i
may
keep
on,
ever
and
ever
yet
the
verses
owning--as,
first,
i
here
and
now
signing
for
soul
and
Body,
set
to
them
my
name。
这诗一般都翻译成现代诗:
来吧,我的灵魂说,
让我们为我的肉体写下这样的诗,
(因为我们是一体,)
以便我,要是死后无形地回来,
或者离此很远很远,在别的天地里,
在那里向某些同伙们
再继续歌唱时,
(合着大地的土壤,树木,天风,
和激荡的海水,)
我可以永远欣慰地唱下去,
永远永远地承认这些是我的诗——
因为我首先在此时此地,
代表肉体和灵魂,
给它们签下我的名字。
无数译者所作的翻译,基本都是这样的。
辜幼文让周至找出来的这一本是英文的原版,也是是没有翻译的。
然而现在,周至能够看到在《献词》的旁边,有人用钢笔在录下了一首小诗。
孓身托句启诗灵,
褪世离形去远星。
万古馨歌谁作此?
海风原树信遗名。
“漂亮!”周至不禁暗赞一声,舒意这回算是得到了一件宝贝。
翻译作品当中,诗歌的翻译,是最最难的。
因为诗歌有很多特殊的修辞手法,比如押韵,比如脱字,比如风雅颂赋比兴。
不管是哪一种语言的诗歌,都有自己的一套“潜规则”。
如果直接将对方语言的诗歌翻译成文字,那译作必然就会缺乏诗意。
因为原作语言词尾的韵脚,不可能也刚好是译作词尾的韵脚。
这还只是最直观的一个例子。
因此最高明的诗作翻译,会把一种语言的诗歌,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诗歌,而且还要完成意境的同步迁移,这是非常难做到的。
这已经脱离了普通翻译“信雅达”的要求,进入了“入神坐照”的宗师级别。
最起码译者需要具备创作两种语言诗歌的水平,然后才谈得上翻译和传递。
而能够将英文诗翻译成传统汉语古诗的人,那就几乎没有存在过。
这是辜氏一门的大毛病,好学习,而慎著述。
最著名就是黄侃,别看他清狂桀骜,却经常说一句话——五十岁前不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