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阿根廷经济崩溃(第3页)
汉斯莱顿就说道:“目前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在农业上减少投入,亏的也就越少,现在,即便再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技术,都不可能解决农业危机,因为在经济危机以前,农民和企业也是这么想的。”
“结果,他们不仅没有卷死自己的竞争对手,独占整个市场,反而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解决农业危机的根本办法,还是解决供需关系,减少供应,扩大需求,两手齐抓才能走出这次农业危机的阴霾。”
阿根廷的情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需求端就完全不用说了,阿根廷的农业以出口为主,所以这个方向,阿根廷有求于人,无法自己做主。
毕竟,英国这种工业国,过去可以靠着坚船利炮打开别国的市场,阿根廷这种农业国,完全是有心无力,他们甚至连像样的民用造船业都没有。
供应端,阿根廷此前死抓着农业不松手,而且为了继续扩大利益,就像美国那些股民一样,疯狂盲目的扩大农业生产,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危机一来,就彻底露馅和崩溃了。
实际上,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工业时代,妄图完全依赖农业,维持本国经济发展的脆弱性。
对于那些工业国而言,阿根廷的农业哪怕现代化程度再高,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而且,世界那么大,能取代阿根廷的地方也多,所以,阿根廷的农业经济十分脆弱,虚有其表。
这不像那些依靠石油发家致富的国家,毕竟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很多,且分布也比较均匀,而石油这种资源就看地理禀赋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就比如,东非和澳大利亚的农业条件其实都不算好,至少远不如阿根廷的自然条件,但是两国农业发展都不比阿根廷差,这是可以通过改造实现的,而石油,东非就无法凭空造出来,不得不铤而走险,到海外去抢。
最后,经济危机下,工业国的抗风险能力,始终要强于农业国,毕竟工业国还有最后一个选项,那就是通过战争把危机转嫁出去。
像东非和美国这种国家,就更不讲理了,工业和农业都十分强大,这也意味着,即便爆发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两国也能挺到最后,把其他对手熬死,最后等到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复苏。
毕竟农业国的收入来源只有农业,而东非和美国这种大国,除了工业以外,农业也十分强悍,在和他国的竞争中也占据优势地位,但凡工业强国,农业都不算差。
除了德国,日本,意大利这种受制于耕地面积的国家,可这只能说他们农业受制于自然条件限制,但并不能说他们的工业弱。
因此,工业国本身就在工业领域对农业国降维打击,而在农业方面,农业国同样竞争不过前者,这也说明了农业国想要翻身的困难性。
只有把工业发展起来,才有逆天改命的可能性,而阿根廷原本有这样的机会,却没有把握住,反而是苏联,没有条件也要硬创造条件,实现工业化,这就是阿根廷和苏联两国在眼光上的差距。
毕竟,苏联这个国家,他本身发展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条件,就算不上好,比如气候寒冷,缺乏棉花等工业原材料,需要额外的工厂建设成本,比如在漫长的冬季为工厂供应暖气,比较高昂的物流成本等等。
也就是重工业上,苏联有一些自然基础优势,但这种优势也不明显,比如资源方面,苏联确实资源丰富,但开发成本高,受到寒冷气候和地理上的限制,尤其是西伯利亚地区的矿产资源。
总得来说,苏联本身发展工业的基础只能说中规中矩,且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限制,但他们也比阿根廷人更加善于把现有条件充分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