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 作品

第858章 防保守,更要防过於激进(第3页)

“免礼,坐下说话,王御史有何喜事?”朱翊钧好奇的问道。

王谦从袖子里抽出一本,俯首说道:“回禀陛下,万历十六年的《清流名儒风流韵事》已经编写好了,这些个行不中矩丶行止不检丶淫佚无度还非要挂个清流名儒之名者,就该秽德彰闻于天下!人人唾弃其行径。”

没有怨气那是假的,但王谦也知道那是自己老爹还在朝中的原因,老爹退了,他的升转之路才能畅通无阻,他把怨气发到了这些清流名儒身上。

掌控了京师三姑六婆情报网的王谦,又又又更新《风流韵事》了。

“简直是,不堪入目!”朱翊钧翻开看了两眼,就递给了张居正,实在是没眼看。

有名儒大家,学子众多的国子监学正,隆庆二年进士许承周。

前年时,许承周以无子为名义,纳了一房妾室,结果这妾室有了身孕,妾室年芳十六,妾室的母亲说是上门照顾,没多久就有了身孕,母女二人,都住在许家。

这妾室的父亲,要了一笔银子,就直接回了山西老家。

还有清流李尚默,翰林院御史,这人养了个外室胡氏,结果这胡氏母凭子贵,登堂入室,不仅住到了家里,还把原来的正妻给气的回了娘家,这已然闹得沸沸扬扬。

《风流韵事》这本妖书上,记录了七十二位清流名儒那些狗屁倒灶的烂事。

“臣不看了。”张居正翻看了两眼,把妖书递给了陛下,张居正对这些个烂事,见怪不怪了。

“拿去刊印成册,就分发出去售卖吧。”朱翊钧将妖书递给了冯保,让冯保拿去三经厂刊刻,《风流韵事》已经更新了好几次,但凡是有一件事儿是假的,王谦早就因为诬告反坐,锒铛入狱了。

那些个捕风捉影的事儿,王谦都没写进去,每一件都是证据确凿。

“臣还干了个事儿,陛下。”王谦拿出了本奏疏递给了冯保说道。

朱翊钧拿起来看了半天,一边看奏疏,一边看王谦,皇帝没有评价,把奏疏递给了张居正。

皇帝和元辅两个人看完了奏疏,就一直看着王谦,看的王谦心里发毛!

“陛下?”王谦试探性的说道:“陛下要是觉得不行,那就不做了。”

“不是,朕觉得你的想法很不错,先生以为呢?”朱翊钧摆了摆手,询问张居正的意见。

张居正有些感慨对着王谦说道:“不得不说,王御史在经济一事上,极有天分,你这个规划极好,我记得你之前曾说,好东西都是不流通的,果然如此。”

“承蒙元辅谬赞。”王谦赶忙十分谦虚的回答道。

王谦搞了个聚敛的活儿,就是他打算弄个通济钱庄。

通济钱庄的所有存银,都会投入到燕兴楼交易行取得利润,而这些利润的一半,会进行分红,剩馀的一半,主要用于收储黄金丶资助穷困弟子丶赈灾济贫丶匠籍传艺等方面。

资金的来源则是完全不公开的,主要是来自于工党丶张党丶浙党的商贾们认购,而认购的起步价就是十万银,而且不得集资,要完全独属于自己的资金,才能进入这个门槛。

收储的黄金,都会送到通和宫金库;

穷苦出身的举人落第不中,可能需要留在京师备考,出身寒门,也领不到这份一年不足六银的银子,只有穷苦出身才能领取;

赈灾济贫主要是养济院和惠民药局;

匠籍传艺则是给到官厂,发放给大工匠们传道受业的奖励,以培养工匠弟子人数和成绩核算。

王谦站在了堪舆图前,拿起了长竿,点在了堪舆图的南北两京丶松江府丶广州府等地方,说道:“陛下,大明的银子看起来非常的矛盾。”

“一方面银子在大城镇里堰塞,有钱都花不出去;一方面银子在腹地丶乡野少的可怜,连铜钱都很少,乡野大集,还有以物换物之景象。”

“之所以大明的银子会如此的矛盾,完全是因为银子转不起来,一方面势要豪右之家,只能储蓄银两,他们不知道该投资什麽,能投资什麽;另一方面,腹地缺少白银,缺少产业,哪怕是有驰道,有水路。”

“钱嘛,总是这样,流向不缺钱的地方。”

大明发展非常不均衡,富的地方,富得流油,穷的地方,穷困潦倒,沿海地方因为海贸发展迅速无比,腹地却没有在海贸中获利,甚至是因为人口流失,不进还退。

黔国公府和云南丶四川等地方,拼了命的要打东吁,多少也是盯上了出海口,打下来,有了出海口,世世代代都受益的大事。

王谦继续说道:“除此之外,沿海这些富裕之地,产业扎堆,形成了恶性的竞争,王巡抚在两广,佛山大大小小铁坊,为了卖铁锅,彼此恶性降价,压榨劳动报酬丶偷工减料,换取利润。”

“若非王巡抚营造官营铁锅,用良币驱逐劣币,恐怕这铁锅真的变成薄利了。”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佛山,也不仅是铁锅,山东的海带丶精盐,苏松的棉布,浙江福建的茶叶,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现象出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银子都在这些地方堰塞,只要能赚点钱的产业,银子都会蜂拥而至。”

张居正惊讶的看了王谦一眼,申时行回京后,到张居正府上拜访,申时行谈到了这个问题,王谦虽然不在松江府,但他看到了现象,总结了问题,找到了原因,并且给出了看起来可行的办法。

王谦继续说道:“这经济万分复杂,穷经皓首,恐怕也难以窥见其真理,但朝廷干预经济,最好的手段,就是货币。臣这个通济钱庄,聚敛货币,就是这个目的,损有馀而补不足。”

“那产业为什麽去腹地呢?”朱翊钧问了一个自己关切的问题。

王谦赶忙说道:“陛下,现在大明的工坊,还不是机械作坊,都是手工作坊,腹地人便宜,原料也便宜,只要腹地不沿海,腹地人力一直有优势。”

张居正眉头紧蹙的问道:“王御史,我有个问题,别人为什麽要把银子交给你呢?你还设了这麽高的门槛。”

“先生以为,人最害怕的是什麽?”王谦打了个机锋反问了回去。

“壮志难酬。”张居正想了想回答道:“一腔抱负不得展布,此人生之大憾。”

“先生大义。”王谦被狠狠的噎了一下,张居正说的是实话,对于张居正丶戚继光他们而言,这就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张居正好奇的问道:“你的答案是什麽?”

王谦赶忙说道:“我觉得,人最害怕的就是子孙不孝,这好不容易积攒的家业,被子孙给败光了,所以,对于很多势要豪右而言,把银子交给可靠的通济钱庄,也比交给子孙要强。”

“你说的很有道理。”张居正想了想,认可了王谦的说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