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 作品

第七百四十八章 穷则争议,达则自古以来(第2页)

这些花郎协因为作战英勇,开始索要待遇,一旦无法满足他们的待遇,他们真的会哗营甚至是临阵倒戈。

临阵倒戈真的发生了。

在马山馆争夺中,大明参将杨元领兵一千,击破了汹涌而来的花郎协,花郎协把手中的武器对准了加藤清正的物见队。

物见队是由四十名倭国武士、一百一十名倭国足轻组成的作战单位,而一个物见队通常会带领一千一百名的花郎协从军配合作战。

在马山馆的争夺中,花郎协从军被大明军的火器击退后,这些协从军一不做二不休的冲向了物见队。

镇守马山馆的三支物见队,被花郎协从军全部杀死后,这些花郎协从军,快速奔向了其他的物见队。

大明军拼命,大明军有无数的火器收割生命,可是倭寇没有,很快从三支花郎协从军临阵倒戈,发展到了花郎们的大规模哗变。

花郎协临死反扑,被倭寇给强力的镇压了下去,但依旧重创了马山馆的倭寇,大明以极小的代价占领了马山馆。

参将杨元在战后反复确认,就有至少十二个物见队全军覆没,被花郎协从军杀死,马山馆这一仗,花郎协从军杀死的倭寇,比大明军还要多得多!

当然,大明皇帝是不会给花郎协从军记功,这些功劳都会记在大明军的身上。

让奴隶真的拿得起刀来,这对倭寇而言,决计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来自罗斯国的特使伊万·佩特森正在写游记,记录自己的见闻,回到自己国家时,呈送君上。

伊万是一个哥萨克人,而且是哥萨克人军团的统领之一。

哥萨克人是悲惨逃亡者,就是一些斯拉夫人无法忍受残酷压迫,被迫逃亡出走,流落他乡,脱离了金帐汗国的野蛮统治,成为了自由民。

残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哥萨克人的能征善战,从伊凡四世开始,哥萨克人军团成为了沙皇手中的一把利刃。

而这些哥萨克人,普遍被被认为是鞑靼人,就是当年蒙古西征留下的后代,罗斯国并不把哥萨克人看作是自己人,种种因素之下,伊万·佩特森就是在贫穷中长大,在军队中不断地成长为了统领。

这是他第二次充当使者,乘船来到了遥远的大明,而这一次,他终于摸清楚了大明皇帝的喜好,从泰西带来了蛔蒿,成功获得了单独觐见的殊荣,并且为罗斯国争取到了友邦的待遇。

在觐见的前一天,伊万在灯台下,快速的书写着:

“大明皇帝所居住的城池——大中国城,非常的庞大,不算城墙外的民坊,仅是四方石墙,绕城一周就需要徒步四日之久,每个城角、每个城门都有高大的城楼,他们称之为五凤楼,城楼上有镂花檐板,他们用极其珍贵的漆,将檐板漆出各种颜色。”

“作为一个哥萨克人军团的统领,我无法理解大明人的决策,他们正在拆除那些看起来无法被攻破的城墙,大段大段的城墙被拆除,城池和外面的乡野民舍,连成了一片,城市的规模空前扩大。”

“在这个庞大的大中国城内,居住了超过三百万的平民。”

伊万停笔,思索了片刻继续写道:“或许吧,他们是对的,因为大明拥有一种很神奇的建筑材料,他们被叫做石灰的材料,非常坚固,城外的民舍,每一条街,都是一道城墙。”

“大明皇帝的秘书们,说服了大明皇帝,再坚固的城堡,也无法阻挡三百万平民冲击城堡,所以,皇帝需要更高的德行,让平民信服皇帝的统治。”“这听起来比拆除城墙,还要让人难以理解,仅仅依靠道德就可以维持统治的话,还要城堡做什么?但这种事,在大明切切实实的发生着。”

伊万到大明这些日子,有很多事,他都无法理解。

比如拆除城墙、比如用德行而非暴力统治如此庞大、人口如此众多的帝国,追随皇帝的圣堂勇士战斗力极为强悍的同时,却和哥萨克人军团的道德完全是两个极端。

哥萨克人军团让人闻风丧胆,因为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用最血腥的暴力展示自己强悍的武力,让人畏惧,这也是伊万的信条。

当他听说大明京营,也就是黎牙实所说的圣堂勇士,每一个都拥有崇高的道德时,伊万嗤之以鼻!

军队拥有崇高道德,要么是战力极低,要么就是伪善。

军队,是研究如何最快速、最高效的把人杀死的暴力本身,这种暴力机器,不需要道德,也不可能有道德。

当伊万亲眼看到的时候,对自己过往一生,都产生了由衷的怀疑。

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大明京营军兵,每个月都会抽调出两个步营运煤,这是为了保证煤炭的分配。

一个步营,前往西山煤局,将煤局运到煤市口;一个步营,将煤市口的煤,运到各个坊市的火铺,以六文每斤的价格卖给百姓。

让伊万怀疑自己一生的是,他亲眼看到,一些坊市平民的孩子,不止一个,只有四岁左右的孩子们,坐在圣堂勇士的肩上,不断地吆喝着,平民听到吆喝会从家里出来,购买煤炭,而圣堂勇士、孩子、平民的脸上充满了笑容。

这在伊万看来,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儿!

他为罗斯国征战了半生,从平民、孩子的眼中,他只看到过恐惧,没有别的情绪,平民更不敢靠近任何军队,因为屠刀在下一刻就会落下。

“或许大明人用蛮夷去形容大明之外的人,并不是一种傲慢,而是事实。”伊万写完了游记的最后一句话,合上了游记本,放好了钢笔,这是皇帝御赐的礼物之一,非常好用,结构极为精巧。

大明的见闻,让他震撼,甚至连带有明显歧视的蛮夷二字,他都可以接受了,在大明甚至可以不用信奉任何宗教,至少明面上管理如此庞大人口的儒学士们,都要把‘子不语怪力乱神’挂在嘴边。

伊万很快就准备好了觐见,单独觐见的地方,在通和宫,那是大明权力最高天,而觐见的地方在龙池旁的观龙亭。

伊万十分郑重的见礼,鸿胪寺的官员非常严格,连磕头的时间,都要精确的计算,但非常温和的大明皇帝,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伊万很确定,大明皇帝的眼神,没有从面前的书上离开过,直到他行礼结束。

[大明皇帝根本不会花哪怕一点点精力,去关注使者的礼节是否完美,因为皇帝并不在意,但服务于大明皇帝的官僚,就必须要尽职尽责的做到完美。]

这就是伊万在磕头的时候,在想的东西,他会把这段话写到游记之中。

“坐下说话。”朱翊钧笑着说道:“不必紧张,朕会用拉丁语。”

“朕要告诉你一个很不好的消息,虽然你们一再强调,你们是第三罗马,但经过阁臣们的商讨决定,大明并不承认你们和东罗马帝国的继承关系。”

“尊敬的东方皇帝,请问大明承认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继承关系吗?”伊万有些紧张的问道。

朱翊钧非常明确的回答道:“一样不承认,在大明看来,奥斯曼、神圣罗马帝国、罗斯国,都不是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