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3章 大胆的计划(第2页)
“好家伙以前,没有人做到过吗?”
“以前没有,他是第一个。为什么呢?因为赵匡胤知道,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解决这个世界上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都不是必胜之局。比如黄袍加身的时候,他在军中并不具有独大的地位,那政变是相当有风险的;再比如说杯酒释兵权,本朝搞得多难看你也不是不知道。但赵匡胤在几乎没有引发任何冲突的情况下,就把这些事情用技术手段办了。”
“他他是怎么做到的?”
“还是那句话——他知道这个世界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在运行的。他知道武人政治的规矩,知道武人的底线在哪里,他也知道武人想要什么、怕什么。所以一次黄袍加身,一次杯酒释兵权,都可以说几乎无血的政变。他以极小的代价解决了困扰每一个朝廷的巨大问题,连南下灭南唐都采取了性价比极高的方式。他,讲究性价比。大概因为宋是商吧。”
“但是.”商洛想了想,“可是这样明明看起来很不错,但是”
“但是你想问,为什么宋朝虽然立国的时候性价比非常高,但在之后似乎出了些大问题,是吧?那我再问你——你觉得在对外战争中,是唐军更能打还是宋军更能打。”
“唐军?哦不对.难道是宋军?”
“如果你从史料上看,其实宋军的胜率要比唐军大很多——这里头突然有战线和战报之间的区别,但其实主要是因为唐与宋。北明,与我南明之间的区别。”朱先烯提到了这个敏感的词,“如果后世还有历史的话,本朝其实叫作南明更合适一些,因为北明的京师在大多数时候是顺天,南明的京师则是应天。”
“我们,更接近唐朝?”
“倒也未必,其实北明也很像唐朝——唐宋之间的主要区别。这也是现在要和你说的重点:就是赵匡胤本人以一个奇妙的方法,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了困扰华夏历朝历代所有王朝的重大问题。但是!”
朱先烯话锋一转:“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作为武人,赵匡胤确实是以武人自己的视角出发,以巧妙地方式革除了唐末到五代十国的乱世以来几百年的,武人政治的积弊。但是,如果没有军事封建主来巩固边疆,那边防压力直接到了中央的身上。所以你看唐军在边关可以输无数次,因为不管输多少次都是在远离核心区的军事管制区。但宋朝一次也不能输,因为每次战败都是由自己的核心区在硬抗。每次失利,都会让核心区向后退缩。结果一步一步,就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但是,这不应该怪赵匡胤。
“赵匡胤活得太短了。他做的其实没什么问题,他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依旧走了性价比的路子:他本人是天下第一大的军阀,是宋军后勤、工程和战略规划的统帅。他一个人,是真的可以在消弭藩镇之后解决边患的。他把大军集中在都城,就是打算自己亲自来解决这些问题。只可惜,天不假年。”
如果宋太祖活得再长一点,让他在高性价比地统一天下之后再高性价比地解决其他问题,那宋朝的历史恐怕会大不一样。
朱先烯沉声道:“宋太祖如果活得再长一些,之后恐怕也不会有高粱河驴车的事。不过,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作为后人,尤其是我作为明朝的皇帝,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让我觉得非常相似的事情。”
窗外不远,就是孝陵。这些话也只有皇帝本人能说,商洛也是不太适合对老朱家的事评头论足的。
“我觉得,北宋和北明真的非常像。宋太祖是收了兵权,自己做了皇帝和大元帅,把天下兵马集中到都城来自己指挥——结果他一死,后人根本跟不上他的节奏,导致武力大崩溃。我朝太祖高皇帝则是收了相权,自己做皇帝和丞相。结果太祖高皇帝一驾崩,后人跟不上他的节奏,建文一朝把太祖高皇帝留下的塞王镇边制度。但是塞王被建文一锅端了,导致北明必须把首都搬到军事防卫的中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