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9 作品

第451章 序幕拉开(第2页)

门口突然传来动静,老管带着人冲进来,驱散记者。

“你们还采访他?他是有问题的人,正在接受调查,他的话能信的?”

由于老管身份不低,再加上这番说辞,大部分记者只好收拾东西退出去。

但也有少数几人,坚持没动。

其中有位姓潘的资深记者,挑眉看向老管道:“您这样不对,您无权干涉我们采访。”

“我说了,他有问题!”

“您刚也说过,还在调查。况且这和我们的采访不矛盾,我们发出去的稿子,也要经过审核,不会信口开河。”

老管怒问道:“你是哪个单位的!”

潘记者反问:“您这是在威胁我吗?”

老管上前,薅过他挂在胸前的工作证,记下信息后,深深看他一眼,转身而去。

潘记者不为所动,坐下后,望向陈春仙,笑着示意,“陈教授,我们继续。”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弥漫的年代。

人们从事一份工作,抛去基本的养家糊口不谈,有思想的人,往往还带着崇高的信仰。

这时的老师,是真的哺育花朵的园丁。

这时的医生,是真的以救死扶伤为己任。

这时的记者,是真的以报道真实为天职。不似后世,有人说,没有背景的孩子,不必再进新闻专业

清晨。

&t;divtentadv>遍地白霜,雾气朦胧,连水缸里都结冰。

李建昆套着军大衣,端着盆底有俩条锦鲤的搪瓷盆,去厨房舀来半盆热水,回房洗漱。

手伸进水里前,他习惯性地打开书桌上的一台红灯牌收音机,最近这段时间,听收音机成为他每天早上必做的事。

“哗啦!”

“啪啪!”

脸洗到一半时,只听收音机里传来半点报时,紧接着是播报员激昂的语调。

“人民广播电台,

“近日,社会广泛讨论中关村等离子体服务部”

唰!

李建昆猛抬起头,顾不得擦脸,一步踏到书桌旁,竖起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字。

此事果然引起上方重视,并且有多位重要人物,做出批示。

广播中在陆续播报批示原文:

“中关村地区拥有诸多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此前这些科学成果大多停留在论文、样品和展品阶段,处于潜在财富状态,没有投入生产,不能取得经济利益。陈春仙同志的做法是完全对头的,应予鼓励!”

“陈春仙同志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做贡献。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先富起来,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当然,还要研究必要的管理办法及制定政策,此事可委托科协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