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9 作品

第2章 后来剧情就狗血了(第2页)

俩货从小在一个村里长大,后来王爸搞起社队企业,名义上为了干活方便,才举家搬到镇上。

王山河停好自行车,愁眉苦脸说:“建昆,说真话,我还是不信啊,哪怕搞到复习资料,就咱俩这点水平,硬啃一个月就能有戏?这么简单?”

李建昆心说你说你,可别带上我啊,哥们好歹多混了几十年好伐。

话说回来,如果是前世这会,那肚子里也确实没几两墨。

他想学,人还不教呢。

就说他们学校吧,通常一天的安排,上午读报纸,下午参加集体劳动,然后就天黑黑了,睡觉觉。

学个锤子。

李建昆继续怂恿,这小子前世真没考,谁知道什么结果。

“你以为呢,大家不都这点复习时间吗,我跟你讲,题目肯定不会太难,上面现在要培养人才,懂么?敢考就有戏。”

岂止是不难。

日后网络时代,有人晒出1977年各地的高考试卷,一摞人不禁泪流满面,感慨“原来清北也曾如此平易近人,但凡让我回去……”

回你奶奶个腿!

也不考虑时代背景和教育特征,看不起你爹那辈儿是不?

诶~不过,哥们还真回了。

你说气人不?

键盘侠们大抵是吃撑了,卖力分析这些试卷,得出的综合评定是:

理科,初一初二的水准。

文科,除数学外,小学水准。

不能再高。

数学啊……也是让李建昆头疼的地方。

他自然柿子挑软的捏,准备考文科,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和对大环境的了如指掌,让他对语、政、地史三门都有信心,但初中数学,他搞不定……

容我捂个脸。

数学是大科,整整100分哪。

丢不起。

王山河将信将疑,挠挠脑壳问:“那现在咋办?好像真搞不到复习资料啊。”

“凉拌,听大课呗。”

学校倒也紧急启动了文化课程,但能教的老师并不多,只能采取听大课的形式。

王山河白眼一翻,“我听个响儿吧,挤都挤不进去好吗。”

大课安排在学校礼堂,就是一个还算宽敞的红砖瓦房,有个高台,底下没座位,有活动时学生自己带凳子。

现在每次上课,乌泱泱的学生,还有外来的工人和知青,都会将礼堂围个里三层外三层,晚去一步,就只能在人群最外围,踩着自行车后座够头打量。

能看见或听见什么全凭运气。